前几天一直很焦躁。究其原因,虽难以言清,也未必愿意言于出口,倒也不是不能分析出来。大概与人类似,也是出于成长的寂寞和对未来的迷惘,其中也参杂一些以前便不愿想的无答案的话题,譬如孤独本质,生之意义之类。

余华的作品以前看过他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其中情节差不多都忘掉了,但他对生活和苦难下人物貌似轻描淡写的白描很是入木三分,让观者代入其中,恍如自己的记忆。低劣和不凡的人性通过他异常简单和冷静的带有回忆性质的淡然的笔触写出来,直指内心。《在细雨中呼喊》亦是如此,余华在这本带自传性质的书里(我说的自传性质只指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个人强烈的感觉其中有余华的影子)通过描述“我”在各种畸形压抑下的成长历程来颠覆了,或者残酷点明了人类之间薄若蝉翼的关系,其中既包括朋友,兄弟,和父母,也涵括亲情友情和爱情。

首先,但在生存和苦难面前,这些虚饰的情感变得不堪一击。首当其冲的是亲情在生存面前的破裂,主人公的祖父的遭遇自不必说,成了家里无用的累赘,其弟死后也只是成为一家人改变命运的筹码。就连主人公自身,也得出了继父比他生父更像父亲的结论。

其次,这本书的时间线索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成长伴随的便是人性的觉醒,人性之中,出于繁殖目的的性欲为最强,这同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之论合一。这是导致许多悲剧的根源之一,主人公的生父继父甚至哥哥莫不沉沦。这种力量是无可排斥的,即便是主人公见到图片上的女人胴体后美好想象的破灭(众君有同样经历和感受否?嘿嘿),即便对自身性特征(腿毛)的排斥,但始终难以抵挡这种力量(暗恋对象对腿毛最浓男生的倾心,主人公屡次手淫后的自责和再犯),所谓爱情也只是为生存延续的表象而已。

但是,除开苦难和性欲以外的关系呢?比如友情?即便我和苏宇如何惺惺相惜,无论我和哥哥因为同一战线而冰释前嫌,即使我和鲁鲁超越郑?和他们朋友那样世俗的关系成为忘年交,但这种关系始终是如薄冰一样太容易破碎的。无一例外地,他们终究是因为或这或那的寂寞而相聚,而推心置腹,但始终被生活的波浪击开而无暇相互顾及。(我们身旁的关系也超越不了。)

但对于低劣的人性支配下的人类关系,余华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吗?越是平淡的叙述,越显灰暗人性,越是灰暗的语调,便越显的人性中的真善美变得弥足珍贵。这本书曾有几次感动了我,细细想来,就有两处。一处是鲁鲁为了去看因卖淫被抓去劳教的母亲,九岁的孩童带着铺盖,不辞劳苦地赶到劳教处的情形。二处是主人公为了阻止继父对继母的性虐待而被打得鼻青脸肿,继而绝食抗争,最后还是在愧疚的继父的带领下去吃面的情形(这个场景似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看过,亦是感动不已)。而且,“我”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与世俗保持距离,哪怕换取是家庭,学校的排挤隔离,也曾试图学习过伤害别人(溅脏女孩的裙子),但却内疚在心,以诚待人(标语事件)却被人背叛亦不改变自己(抗争到底),因为这世间不全是黑暗的(尚有继母的信任),最终呢?练成的大概是自己若即若离的处世之道(继父的叹息:你是个聪明的小孩)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 这世界无非是你强我弱,你弱我强。但是最终占上风的未必是强的那方,有时候示弱也是一种姿态。 “她只是沉浸在我当时年龄还无法理解的自我与孤独之中,她站在生与死的界线上,同时被两者抛弃。”她已经那么老老的快要死去了,但是她还是在孤独地活着。死亡也许明天降临,也许明天她依旧被人忘记无人惦记孤独活着,无所依无所恋,就那样活着,孤独地活着,等待死亡来的那一天。 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却又迟迟等不到何时死去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