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的开篇讲述了一位社会精英人士的故事,他从乔治城大学毕业后又到哈佛商学院深造,毕业后入职了一家顶级金融机构。他每周工作长达80小时,假日无休,因为在他接受的教育理念中,努力工作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 在这样争分夺秒的节奏中,时间到了2008年,他所在的公司破产了,他持有的股票下跌了97%!曾经所有的紧张熬夜、离家奔波,全都变得毫无价值。更要命的是,他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此时他才突然意识到,“更加努力”或许并不能让人更成功。

​ 作者根据自己丰富的工作经历,在书中为我们描述了很多由于努力过头反而失败的案例,这令我想起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年届不惑之后,身边几乎每年都有人因为在事业快车道上超负荷奔跑而使健康出了问题,甚至酿成悲剧。人的一生面临着大大小小的选择,是这些选择造就了人的命运。是过把瘾就死,还是更长久地存在于这个美丽的世界?这个选择不可谓不重大。

​ 针对这个宏大的选择题,作者最终提出的治愈方案是:放轻松。《轻松主义》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用轻松状态、轻松行动获得轻松成果的5种杠杆。在轻松成果部分,作者指出“读书是世界上回报率最高的活动之一”,至于读什么样的书,他提到了“林迪效应”(LindyEffect),也就是一本书存世越久,它在未来留存的可能性就越高。所以,应该先读那些存世已久的经典作品。

​ 在给自己的待办事务安排优先级时,思考事情被完成后所产生的效应,如果效应是长远的,可以进一步促进其他事务的完成的,那就是有复利效应的事务。我们应该优先完成有优先效应的事务,比如读书(改变人的思考方式),锻炼(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进而提高工作表现,学习效率等等),学习更高效的工作学习技能(长期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 作者主张发挥5种杠杆的力量,把产生线性成果的行为转变为产生复利成果的行为,由此,只要付出一次努力,就能一次又一次地轻松获得收益。不错,一旦“努力”超过一个临界点,更多的成本投入很难推动更多的边际产出,甚至可能反噬已有的成果。

​ 人们感到不轻松通常源于自视过高或预期过高,因此,有人总结了“人生三部曲”——成年之后发现父母是普通人,中年之后发现自己是普通人,老年之后发现孩子也是普通人。人的一生应该先尽力而为,努力探索能力边界,让自己配得上想要的生活,接下来就应该顺其自然,因为说到底绝大多数的我们都是普通人。

​ 回顾历史,能够穿越周期取得15%复利回报的人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世界顶尖投资家”,屹立投资界巅峰的巴菲特,在这个数字上的表现也不过是20%而已。看看巴菲特和芒格二人加一起近200岁的年纪,再想想毛泽东所写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就会释然:一切要从学会放轻松做起,因为这样才可能一直健康活着,才可能享受既赚钱又赚命的双重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