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习惯
书在开头,便给出了如何养成好习惯的答案:忘记目标,专注于体系。 我基本上是被这个概念所吸引住了,也是基于此才鼓励自己坚持下去读完,此类概念和想法都在强调一个人本身内在的世界,强调一种秩序感,这种秩序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并不直接对应某些规范,它最大的特征便是游离于现实规范之外,无限地逼近某些真相。 实际上,我是突然意识到习惯的重要性,因为我发觉自主的意识和情绪并不能直接地导向一个好的想要的结果,这可能跟人性的弱点有关。借用萨特对自由的观点,人类不仅仅是自由的,而且注定是自由的,个体构建了自己和自己的世界,也因此为此负责,然而这个“自己的世界”真正如我意的部分太少,难道是我主动地选择了痛苦?显然我并不没有搞清楚,我的内在想法、欲望、情感到底如何影响着我的行为,那么答案在哪呢?我不敢说这本书是金科玉律,但是读完,我还是有了一些收获。
书的前面部分主要阐述,习惯的重要性。这个概念看起来真的是很鸡汤,但是仔细想一想,习惯的重要性确实被忽视了,一般强调的比较多的是一个人的信念多么强大,认知多么深刻,以及一种天生的基因已经决定的特质。所以要想真正说服一个人,让他完完全全认可习惯的重要性是不容易的,恰恰就是这里,作者打动了我,他认为,习惯塑造了你的身份,反之“你所自认为的”身份也塑造了你的习惯。 我们先看一般的观点:首先得养成一个好的习惯,然后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便能更为轻松地实现我们想要的目标;如果要进一层的话,那便是一个有好习惯的人,他所想要实现的目标会比较容易达成的。但实际上我们会发现,人们并不是很在意如何轻松地实现目标,甚至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有个好习惯根本无关紧要,所以习惯的重要性就无足挂齿了,反而刻意地强调习惯成了一种自我的约束,而在交出自由这件事上,很少有人会让步。 不过,就自由这个话题,一个人真的有多少自由吗?或者说,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实现“自由地活”? 再回到作者给出的观点,他将“习惯”和“身份”绑在了一起,这两个概念互为因果,既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又给出了如何养成“习惯”的关键钥匙。 首先要把“身份”这个概念抬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换句话说,你目标的达成仅仅只是浅层次的追求,而更彻底的“自我实现”是身份的转变;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目标,但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内在的身份是无可替代的精神支柱,这个“身份”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比如自律的人、一直在自我思考的人、趣味不一般的人、甚至一个游离于主流社会的人等等;也可以是具体的代指,比如优秀的医生、强健的运动员、还有笔耕不辍的写作者等等;这些身份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的,但在某个阶段必须是确定的。 当你的内心认可且选择了某个身份,你就能够不断培养基于自己身份的习惯,如何养成习惯的问题解决了;而习惯反过来不断地塑造着你的身份,习惯的重要性的问题也解决了。 从本质上来说,培养基于自己身份的习惯,最根本点便是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这个命题,我想没有人会否认它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吧? 那这里的“身份”又和开头所说的“体系”有什么关系呢?作者说,体系是有一整套信念和假设塑造的,即是隐藏在习惯背后的身份,所以说是一个意思,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看待自己的方式、比如支配自己行为的潜在信念,但显然“身份”要直接且简洁一点。
作者后文用来大量的说理来论证上述内容。 比如“你的行为通常反映了你的身份。你的所作所为表明你相信——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自己是哪种类型的人。研究表明,一旦一个人完全认同自己身份的某个特定方面,他就更有可能如此这般地行事。例如,那些自认为“选民一族”的人可能会比那些声称自己只是想“投票而已”的人,更积极地去投票。类似地,将健身融入自己身份的人不需要说服自己去定期锻炼。这事做起来很容易。毕竟,当你的行为和身份完全一致时,你所追求的不再是行为上的改变。你的一举一动无非体现着你自以为从属的那类人该有的举动。”。 再比如“更确切地说,你的习惯是体现你身份的方式。如果你每天都铺床,你体现着一个有条理的人的身份;如果你每天都写作,你体现着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的身份;如果你每天都训练,你体现着运动员的身份。一种行为重复的次数越多,与之相关的身份就越是得以强化。事实上,“身份”这个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单词“essentitas”,意思是存在,以及“identidem”,意思是反复。你的身份实际上就是你的“反复存在”。” “不管你现在的身份是什么,你相信它存在的理由只是你有证据。你对一个信念拥有的证据越多,你就越坚信它。” 以上这两段,一个是身份带来习惯,一个是习惯体现身份。 还有一些写的不错的地方,我再次也一并摘录,附上我当时写的想法。 “你越是以自己身份的某一方面为傲,你就越有动力保持与之相关的习惯。如果你以自己的一头秀发为傲,你就会养成各种习惯去呵护和保养它;如果你以自己发达的肱二头肌为傲,你会确保自己永远不会放过锻炼上身的机会;如果你以自己织的围巾为傲,你会更有可能每周抽出几个小时用于编织。一旦涉及你的自豪感,你就会尽心尽力地保持你的习惯。”(这一段也是在说身份带来习惯)
说实话,作者这个想法与概念,真的非常激励人,吸引人,让人感到振奋不已。他牢牢把握了“一个人”非常核心的存在的根基——身份问题;且巧妙地把这个最容易被人忽视但其实非常重要的概念运用到积极心理学当中。人的行为从潜意识层面都是与他的身份紧密结合的,也正是基于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才组成了一个人从前往后,从生到死的所有行为。同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身份已经固定了,打工者、医生、教师、孩子、学生、妻子、底层、屌丝、富二代;你会发现,这些身份认知几乎没有完完全全是个人主动寻求的,而且成了一个枷锁,一个符号,一个束缚人的标签,再加上身份认知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由此,我们可以看见普通人的一生就此被牢牢锁定。然而,一般意义上的身份的改变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得从认识上做出尝试,我是学生,但同时我是一个自律的人;我是工人,但同时我还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我是上班族,但同时,我还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人;“自律的人“、“有梦想的人”、“追求自由的人”这些身份是否真的能导向我们想要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所有的行为都和这个“身份”融入一体,那么这样一个方法论的提出与实践的目的,便达到了。
还有一段作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叙述了习惯的重要性,我觉得还蛮有道理的,他说“习惯的形成非常有用,因为心理意识是大脑的瓶颈。一心不能二用。因此,大脑总是努力确保你集中注意力,关注当下最根本的问题。只要有可能,头脑会有意识地把一些任务交给无意识去自动完成。这正是习惯形成时会发生的情况。习惯减轻了认知负荷,释放了心智能力,从而让你可以将注意力分配给其他任务。 如果你总是被迫做简单的决定,诸如我该什么时候去健身、我去哪里写文章比较好、我该什么时候付账单,等等,那么你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应地就会减少。只有让生活的基本要素变得更容易,你才能创造自由思考和创造力所需的精神空间。现在养成习惯会让你在未来做更多你想做的事情。”
习惯的重要性已经叙述完,然后到了最重要的部分,如何掌控习惯呢? 作者给出了四个关键词: 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 记住上面这四个关键词,分别对应: 我怎样才能让它显而易见? 我怎样才能让它有吸引力? 我怎样才能让它简便易行? 我怎样才能让它令人愉悦? 我们先说提示(我怎样才能让它显而易见?)
1、 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保持警觉,打破无意识的状态,用习惯积分卡或者大声说出来,详细且具体,这样尤其可以帮助我们改掉坏习惯;
2、 制定具体的计划,包括明确的细节,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何时、何地就是一个提示);
3、 习惯叠加,将新习惯与已有习惯绑在一起,比如我每天早上都会在7点半吃早饭,那么吃完早饭后30分钟用来阅读(吃完早饭就会提示我该阅读了),同时要注意“具体”;
4、 注意环境的重要性,什么地方做什么事,不要轻易改变固定的节奏,比如坐在办公室就得开始摸鱼,刻意营造界限;尤其是手机,即使在同一个手机上,也把学习、工作、娱乐有意识地分开。
5、 刻意避免“调动自己的自制力”,不要“时常考验自己的意志力”,不要把自己置身在“容易得到坏习惯提示的环境”中。 第二点是渴求(我怎样才能让它有吸引力?)
1、 将需要养成的习惯和让自己开心的事绑在一起;
2、 注意模仿和向这些人学习:亲近的人、多数人、权威; 加入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当中,你所期望的行为被认定是正常行为; 这里需要补充:没有什么比群体归属感更能维持一个人做事的动力,但是这个群体归属感是很难形成的,包括上面提到的向人学习,在我身上基本上已经丧失了这样一个能力。换句话说,为什么我在其他人身上很难再去获得一种“能量”? 此处作者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人类在一个群体当中,常常被要求服从集体规范,每个群体都会对其成员施加巨大压力,个人就会选择听从安排和规定,“被集体接受”。
3、 “你认为自己正在戒除某种东西,但其实你并没有戒除任何东西,因为香烟对你毫无益处。”理解这句话:让坏习惯缺乏吸引力。 这里需要关注人的潜在动机:节省精力、获取食物和水、寻找伴侣并传宗接代、与他人建立联系、赢得社会认可、减少不确定性、获取地位和声望。 我得把,与他人建立联系、减少不确定性、获取地位和声望,三者放在重要位置。 “当你大吃大喝、点上一支烟或浏览社交媒体时,你真正想要的不是薯片、香烟或一大把点赞,而是想要体验这些异乎寻常的感觉。”什么感觉?缓解焦虑、与他人建立联系、赢得社会认可等等。 所以得重塑你的大脑,让自己享受高难度的习惯。由我不得不去做,变成“我想去做,因为我能从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等”,(我觉得这里还得好好思考思考,思考我所做的事对我产生的影响,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延迟满足,但是是不是也能从当下的角度去看呢?比如缓解了焦虑,比如获得了知识,比如提升了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获得了自己能改变自己证据,我记得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都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极其重要的。)
4、 这一点我觉得挺难的,作者的意思是自己创设一种激励仪式,想一些做了就开心的事,然后把这种事和要养成的习惯一起做,这样本来枯燥的习惯也“让人感到开心了”。那我每次学习之前都泡杯咖啡?是这个意思? 第三是反应(我怎样才能让它简便易行?)
1、 如果你想培养一种习惯,关键是从重复开始,无须力求完美。
2、 让要做的事变得简单(这个我觉得很重要,针对具体的事,要具体地琢磨,比如创造好的环境啊啊,比如找到好的方法啊等等)
3、 先从“两分钟”开始,先标准化,再优化。可以尝试着,让开始阶段“仪式化”,一种程序的开始阶段越是仪式化,你就越有可能实现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要轻视每时每刻的选择,可能会导致卓有成效或者一事无成的一天。
4、 让好习惯不可避免,坏习惯难以养成;主要是建立承诺机制,即当下做一个抉择,直接导致你不得不做出某种行为。这里作者举的例子就比较极端了,我理解了一下,避免玩手机的坏习惯,就直接把手机砸了;不写完就不睡觉;再有就是利用科技带来的自动化帮助自己养成好习惯,就像keep每天打卡,就像微信读书的阅读时间。 那么我直接跟人承诺,我今天,这个月,今年要干嘛干嘛,有用吗?为什么又没用呢? 最后是奖励(我怎样才能让它令人愉悦?)
1、 寻找即时满足感;要有成就感。 这一点作者说了一些道理,主要是强调会延迟满足的人才与众不同,习惯本身就是良好习惯的回报。我觉得能接受强化这俩观点就行了,尤其是对身份的认可,这一点基本上对应了开篇最核心的观点:身份带来习惯;具体的话,无非自己给习惯制造即时奖励,让好习惯的收获更加“可见”,我觉得可以理解成微信读书的阅读时间。
2、 记录自己的习惯,可视化,量化等等
3、 绝不错过两次,即使后面补救并不完美,但绝对不能干脆不做;否则你前面10天的努力,1天就会功亏一篑。要有“做得不好,但是也要坚持”的信念,习惯的结果是复利,而复利的首要规则: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永远不要打断它。100元起步,50%的收益可以变成150,但是接下来只要亏损33%就直接回到了100。
4、 找个鞭子鞭策你。